媒體評“小學老師語言霸凌學生”:看似正大實則傷人至深
讀到這樣的新聞,真是心塞:12月31日,一段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低年級老師“批評教育”孩子的視頻在家長群中流傳開來。兩名老師,一邊錄著視頻,一邊厲聲教訓著一名女學生,不時發出“討厭”的斥責聲,甚至讓她換座位,只因她在同學作朗誦表演時“不尊重人”。這是讓為人父母者看了會揪心并大惑不解的一段視頻。
學校最新回應,經調查核實,視頻屬實,教師的行為給孩子和家長造成嚴重傷害,學校向涉事孩子和家長深表歉意。立即停止涉事教師的工作。但這樣的歉意能不能消解小女生內心的陰影面積,真不好說。
反復看了視頻,確實,在一名孩子大聲朗誦宋詞時,座位上有幾位同學比較調皮,例如嬉笑趴桌、捂耳朵,以示朗誦聲音之大“無法承受”。小女生是其中之一。我的感受是,涉事教師也是管教心切以至于出口傷人,但就事論事,小女生不該受到如此對待。捂耳朵之類的動作顯然是一種熟人之間才有的戲謔,充其量是小錯一件,還不到專門批駁的地步。
三十多年前,我上初一時,一天課上,班主任告知,我們訂閱的雜志到了,其中就有我盼了很久的《故事會》。我萬分激動,不知道怎么就發出“啊哈”的聲音,引來哄堂大笑。班主任立馬威嚴地把我“揪”到走廊里罰站,并訓斥我,逼問我的大聲喧嘩是何居心。少年好學的善意就這么被誤讀,這段記憶著實蒙著灰調。雖然當年的我一聲未辯解,也未哭泣,但我非常理解和心疼這名小女生的委屈之淚。
眾所周知,低年級的兒童,正值天真爛漫、不拘“小節”、好奇好動的年齡。況且在迎接新年的文藝活動中,學生們一下子脫離了緊張的學習狀態,極易放松過度,做出一些逗趣、夸張的小動作,這恰恰是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作為老師,適當引導即可,上綱上線要不得。“挑”起全班同學“反感”情緒,這更是過頭。
既然是非正式的才藝表演,氛圍活潑一點沒有什么大不了。若是把這種寬松型課余調劑活動也搞得古板僵化,那更不可取。
當然,你可以適機告訴自己的學生什么是“尊重”,但也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教育是善意和公正的。
在教學中,一些教師總把學生的“小動作”視為不合時宜,甚至看成是對課堂秩序、師道尊嚴的挑戰,很多時候,這是一種誤讀,是對兒童心理缺乏了解的表現。而被其誤讀、懲治的孩子,卻可能長期背負心理壓力,影響到心理健康。該校表示,立即停止涉事教師的工作,由學校教學主管和德育主管接替正副班主任工作,同步安排心理教師對涉事班級及孩子進行心理安撫和輔導。這樣的舉措很有必要,體現了校方的擔當和呵護之意。
“雙減”之后,學校的教育主體作用愈發突出,教師的教育管理水平也愈發受到考驗。其實,“雙減”既是一種針對課業負擔的“減法”,也對學生的心靈塑造提出了“加法”課題:在課目教學之外,多關切孩子們的心理密碼,多關心孩子們“成長的煩惱”,多為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需求“加注”養分——這些養分理應包括有教無類、師生平等的教育理念,以及諄諄善誘、潤物無聲的教育方法。
愿這樣看似正大實則傷人至深的“教誨”再別發生了。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