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百萬年薪 各地醫院的搶人大戰還會持續多久?
“深圳史上最大規模建醫院計劃加速,只求你肯來,給錢、給房、給平臺、給政策。”
不久前,發布在深圳衛健委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言辭中透露著當地重金招人的決心。這場“史上最大規模”招醫,共計7734人,
一年,一個城市,招聘7734人,在全國醫療人員招聘是什么規模?
丁香人才的數據顯示,近3年來,深圳在丁香人才上發布的新職位數共11482個。僅今年1-11月,深圳就發布了4288個新職位,每個職位背后對應人數不一,例如高級職稱崗位一般是一崗一人,護士崗位有時多至百人。
橫向對比全國,僅深圳這一個城市發布的新職位數,就超過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的全省招聘人數規模。深圳發布職位數量與全國排第8的湖南省等同,前面7名分別是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北京市、四川省和山東省。
為了招人,深圳給出了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有的滿足待遇,“如果是人才引進,年薪70萬元上下;如果是學科帶頭人,至少是年薪百萬元起步。”
有的給予平臺,“為了挖一個呼吸病頂級專家團隊的帶頭人,投入了一個億用于建團隊、搭平臺,讓領軍人物能大展身手。”
有的搭建生活,“市里給了很大支持,房租、安家費、科研經費、編制上的傾斜,包括子女教育,配偶就業都協助解決。”
從2014年左右至今,引進到深圳的醫療人才既有院士、全國學科帶頭人,也有一線醫生和護士;既來自東三省、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也來自大灣區內部。
根據深圳市衛健委數據顯示,2014年末深圳市擁有衛生工作人員 86535 人,6年后,2020年末已擁有衛生工作人員 130324 人,6年增加了43789人。醫療衛生國家級領軍人才,2014年僅 7 名,無一名院士;到2019年底,已引進了 253個高層次醫學團隊,匯聚了60余名兩院院士為深工作。
而深圳,僅僅是這場人才爭奪戰的一個縮影,在全國公立醫院大擴張的背景下,一場搶人大戰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上演。
如此規模,不免讓人生出疑問與隱憂:
全國范圍內的“搶人大戰”還將持續多久?
各地的搶人,主要是在全國的存量上爭奪,這是不是某種發達地區的特權?
快速聚集全國的優質醫療人才,人才梯隊如何相容,“羅馬能一日建成”嗎?
從東北、到“江湖”,再到大灣區
7734 人,此等規模的招聘計劃 ,早已不是深圳的第一次。
八點健聞梳理《深圳市衛生健康系統人才招聘公告》發現,近年來深圳市衛健委醫療系統招聘人數逐年遞增,2017年招聘1691人,2018年招聘3934人,2019年招聘5873,2020年招聘7125人,2021年招聘7734人。
5年間,招聘人數翻了近4倍。
最初,這場“圈人運動”始于東北、西北。
幾年前,王越從東北被“挖”到深圳在一家公立醫院擔任院長。從時間節點和地域源頭上來說,他算得上是第一批被“挖”到深圳的院長。
彼時,深圳市政府提出的持續6年的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剛剛開始。深圳市政府決定實施以引進和培育名醫(名科)、名醫院、名診所為重點,吸引一流醫學人才和團隊,在未來6年投入 1000 億元建設和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7年來,王越能時刻感受到,深圳持續不斷地加大對公立醫療機構的投入,“不僅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更遠遠超過了我們北方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快速補齊了歷史的欠賬。”
如今,從王越到任到現在,醫院面積增加了10倍,醫護人員數量也翻了一倍。
當時,深圳大力發展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缺口很大、恰逢這時,東北、西北、新疆等經濟欠發達省份,以及鄰近深圳的江西、湖南,看到當地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愈發明顯。無論是為個人發展還是子女教育,脫離原先環境的驅動力都變得很強。
一拉一張,當萌生去意的醫生接到深圳拋出的橄欖枝,南下是水到渠成的事。
憑借著解決編制、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利好,深圳著實吸引了不少外地醫生。原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廖新波告訴八點健聞,因為深圳大力挖人,曾聽聞其他省份的衛健委一肚子苦水,甚至揚言不愿再把人員送到廣東進行培養,因為送多少人就會流失多少人。
從5、6年起,深圳開始在全國大力挖人。首先吸引的是臨近的江西、湖南、湖北,隨著深圳醫療在“質”與“量”上的齊頭并進,挖人的觸角,也逐漸從北方和中部,一路蔓延到了大灣區內部、乃至北上廣。
最近,肖軍剛在廣州辦完離職手續,準備居家遷到深圳,入職深圳的一家三甲醫院。此前4年,肖軍是廣州一家醫院的中層,負責信息建設。
在他看來,深圳比起廣州,“更青春,更有活力,政策也更有吸引力”,職位上升后,能夠負責醫院的信息實驗室與學科建設,也是他選擇赴深的重要原因。
最近,肖軍還聽說,廣東省醫療系統內部一位副處級官員,已赴深圳去做公立醫院副院長。“以前是北方地區、內陸地區高年資的醫生、院長、副院長到深圳去,現在大灣區內部都開始流動起來了。”
不差錢
對于大多數醫生而言,如果談機會與發展,或許顯得虛無縹緲,但真金白銀的“年薪”能體會到最大的誠意。
一位醫療獵頭告訴八點健聞,對于人才引進,各地區都有政策,無論是深圳、蘇州、上海,人才引進費(安家費)都在30-300萬不等。當然,這只針對大部分高年資醫生,頂級專家不在此范圍內。
不同的是,早年間,同樣資質的外地專家,在上海只能接受高職低聘,在深圳卻能拿到比江浙滬更為客觀的收入和更多的安家費。對于追求高收入的醫生而言,的確很難抗拒深圳的誘惑。
她舉例,“一位主任醫師,到江浙滬的二甲至三級醫院,擔任科室主任崗,年收入約在稅前30-50萬,但是到了深圳,這個數字會變成50-70萬。”
在瘋狂招人的年代,一些被挖到深圳的醫生,也存在“溢價”,“并不是所有到深圳的醫生,價值都能與高收入相匹配。”
最早南下的醫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光”,職位和金錢雙雙拿下。來自東北大三甲的兒科醫生高春燕頗為感慨,以前進深圳醫院要容易得多,哪怕是來自三四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副高職位,都能在深圳公立醫院找到不錯的工作,“現在條件要高得多,要博士,要大醫院的經驗。”
是什么撐起了深圳公立醫院“重金求才”的底氣?
這其中離不開深圳市政府的功勞,作為改革先鋒、經濟特區,深圳“不差錢”。
但深圳的挖人,并非簡單粗暴的砸錢招兵買馬,而是有一條在全國巡回“搶人”的邏輯暗線,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千禧年初,剛開始興建醫院的深圳還是一塊不折不扣的醫療洼地,來深圳并不是中山醫這樣的名校醫學生首選,只能憑借著略高一些的薪資和沿海城市的發展圖景,引進一些退休或快退休的專家或科室主任;
2013年深圳開啟新建醫院潮,港大深圳醫院首創年薪制,打破了市場的游戲規則,2014年“三名工程”后,深圳開始引進學科帶頭人,不少東三省和中部地區的院長、副院長,被高薪聘到了深圳;
近幾年,深圳對于引進人才的挑選明顯發生了變化,以前是求賢若渴,大量的需求缺口等待填充,而現在深圳更聚焦于優質人才,希望通過一個個主委、院士帶動著深圳醫療水漲船高。與此同時,市場化的年薪制、新建醫院的去編制化,讓醫生的流動變得更容易了。
今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首次入選復旦大學發布的全國醫院綜合百強名單,為深圳醫院首次入選,完成了從0到1的質變,也是深圳在醫療發展上砸下重金后聽到的一聲“巨響”。
錢,從哪里來?
一方面有“三名工程”建設,深圳市政府6年豪擲1000億,打造全國醫療高地。公立醫院得到了財政支持,在硬件上快速發展后,沒有用完的經費,就能用于在全國招攬人才。根據具體政策,深圳市將人才分為A、B、C三類,醫院一旦引進這三類團隊,市政府會分別給予總額最高 1500 萬元、1000 萬元、800 萬元的資助。
另一方面,還有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的加持。2018年6月,廣東省啟動的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入選的50家醫院,廣東省財政廳會撥付3億元給入選醫院,用于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等。經過3年評審,深圳市陸續有7家醫院入選“登峰計劃”。
入選的7家深圳醫院,不僅會拿到廣東省的3個億,深圳市政府會按1:3的配比,再給7家醫院每家9億元,數目非??捎^。
“羅馬能一日建成嗎?”
待遇和年薪并非萬能鑰匙??咳珖谌私ㄒ蛔_馬城,也未必時時奏效。
對于金字塔塔尖的頂級專家來說,更看重的是平臺發展和科研水平。
“醫院的大牌專家,薪酬肯定不是第一考慮因素。”一位民營??漆t院副院長對八點健聞表示,請“佛”可不容易。“往往是沒有得到晉升或者被邊緣化的人,才會尋找更多的機會。挖的都是鳳毛麟角,大部分人根本挖不動。”
醫直聘聯合創始人練軍良也注意到,特別有威望的專家或博導,去深圳也并非首選。“多數還是考慮北上廣,因為這些城市的醫教研底子更厚,也容易給自己團隊補充新鮮血液。”
一位深圳的主任醫師透露,最近他們醫院從西南地區挖來一位學科帶頭人。在他看來,年薪是無法吸引的,關鍵是靠醫院所提供的支撐資源,能幫助這位帶頭人“沖院士”。
如此看來,筑巢引鳳才是深圳吸引高端人才的正確思路。深圳“三名工程”的重點之一,便是與國內外著名高?;蜥t療機構合作辦醫,打著對方的招牌吸引更多人才。
這種方式頗有成效。2014 年,深圳市醫療衛生國家級領軍人才僅 7 名,無一名院士;而自 2014 年啟動后,根據深圳市衛健委官網顯示,“三名工程”已經引進了高層次醫學團隊197個。
此時,深圳醫療的人才金字塔已露出“尖尖角”,但隨后而來的現實是,腰部及腰部以下的人才團隊搭建,并不比招募“頭部”專家容易。
對于普通醫生來說,深圳高昂的生活成本會對沖了一部分薪酬的實際增長,幾十萬的年薪看起來多,但難以承受深圳的高房價,他們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其實是下降的,一些醫生寧愿留在本地。
“在團隊建設上,深圳整體醫療人才的中層人員數量較少,護士人員數量也偏低”,廖新波指出,“從2019年的統計數據看,深圳每千人醫生數為3.01,每千人注冊護士3.30,相比廣州市這個水平還是偏低的。”
今年,深圳市衛健委發文招聘的7734人中,所需的護理類人才就有2706人,占到總招聘人數的35%。這也側面反映出,護士并不易招。
如果說在前期,深圳能夠重金招聘學科帶頭人,但在招聘“腰部”醫護人員時,困境就無法簡單靠錢解決了:這類醫護人員,不僅人數多,而且因為職稱、層級等原因,無法像“頭部”醫生那樣,直接解決住房、子女教育等附加待遇。
最終形成的局面便是,這類醫護人員流動性更高,招聘難,留下更難。
一場全國性的“搶人大戰”
瘋狂搶人的不只是深圳。從各省市政府牽頭出臺醫療人才政策中,各地挖人的決心可見一斑。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博鰲樂城醫療特區的建設,醫療,正在越來越受到當地重視。海南省衛健委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投入10個億,扶持建設50個省級臨床醫學中心。
“前沿的開放政策,豐厚的收入待遇,優越的科研工作條件,高端人才15%個稅優惠,優美的自然環境,宜人的舒適氣候,以及海南自貿港的光明前程。”一則招聘公告中這樣描述道,并直接列出幾大強勢學科帶頭人80萬元以上的年薪。
無論是醫學高校,還是醫療衛生機構,不管是短期的顧問指導、對口支援,還是長期的崗位調動,海南統統歡迎。與深圳類似,海南省政府也對幾類人才發放不同金額的補助。
高春燕最終沒有選擇深圳,除了高昂的生活成本外,深圳醫院總給人一種“一直在招人”的緊迫感,似乎只要遇到更優秀的人,就會取代原先挖來的科室主任。一年半前,她受邀擔任海南一家三甲醫院的兒科主任,安家費90萬元、高年薪、解決配偶就業。
而現在,她感覺“海南招人比我來的時候更猛了,待遇越來越高,年薪120萬招博導,應屆生至少得是碩士”。
尤其是對于經濟發達卻唯獨沒有好的醫學院校和醫院的省市,在醫療根基尚未穩固之前,就只能從外部引進成熟人才。
去年年初,蘇州市決定在“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增10家三甲醫院、三級醫院數量增長50%。作為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蘇州僅擁有7家三甲醫院,醫療資源捉襟見肘。
今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衛健委、蘇州市、蘇州大學四方共建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及附屬醫院。11月30日,蘇州市衛健委發布公告稱,2022年計劃招聘514名醫務人員,其中作為當地領頭羊的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便招聘310人,占據半壁江山。
同樣難抑擴張沖動的還有西安。西安的醫療實力并不算弱,千萬人口城市擁有27家三甲醫院,醫療機構總數達7017個,醫療資源豐富但集中于主城區,急于發展卻沒有土地的老院開始往城郊擴張。
去年8月,西安拿出了一份行動方案,決定在城市東南西北各外圍區域建設13家醫院,超過16000張床位。隨著新院落成,西安的招人缺口勢必會擴大。
盡管這些城市大手筆投入,卻也免不了陷入與深圳類似的窘境,周圍“強敵林立”,醫院能夠輻射的范圍十分有限。
一個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與地理位置緊密相關。練軍良對八點健聞分析,“蘇州處于長三角幾何中心,東有上海、南有杭州、西有南京,而這些城市對醫療人才吸引力度更大,大部分優秀的博士都會優先考慮這三個城市,蘇州則略遜一籌。西安近幾年的人口凈流入很高,但輻射范圍限于陜西省內及西北五省居多,而東北、華北、東南、華南等地區的人才還是會優先考慮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想要成為下一個深圳,肯定要面向全國吸引更多的人才。”
靠砸錢火速挖人的粗放模式,能持續多久?
一位醫院管理專家打比方,醫療好比煲老湯,需要熬制很長時間,持之以恒地發展和培養人才,而高薪挖人好比滾湯,水開后就可以下菜煮面,是一種短視行為。
”醫療講究團隊講究圈子,把外地醫生’連根拔起’種在深圳,未必能成活。況且,各地的能人聚集在深圳,如何處理競合關系?局部最優不代表是全局最優。”上述專家稱。
廖新波指出,搶人固然重要,人才和學科如何落地才是關鍵,五湖四海的醫生如何凝聚,都是需要考慮的議題,大舉引進人才對當地醫療發展固然是好事,但做法上深圳還需要冷靜。
深圳新的醫療團隊建設,招人只是起點。人才從五湖四海引進,脾氣秉性迥異,從業風格不同,還需要磨合。
“像他們自己說的,深圳的醫療發展起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一兩代人沉下心扎根在那里,而不是只想賺錢,”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如是說。
王越、肖軍、高春燕為化名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財政部:做好房地產稅試點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