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知網終于道歉 “吃完作者吃讀者”的買賣該結束了
昨晚(10日),知網發布《說明》,就“論文維權索賠”事件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道歉,并提出將妥當處理其作品繼續在知網平臺傳播的問題。對此,趙德馨教授回應,希望知網之后能拿出具體的整改措施,真正拿出誠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此前,趙德馨教授發現自己的百余篇文章被知網收錄,卻從未收到收錄通知和稿費,甚至“自己下載還要花錢”。歷經8年維權終于勝訴后,趙德馨教授收到了70多萬元的賠償金,但知網隨即下架了其所有論文。侵權在先、“封殺”在后,這份姍姍來遲的道歉,恐怕一時還難以平息公憤。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為學術成果付費已成為社會共識。同時,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這主要是給予創作者的一種成本回饋或支持鼓勵,沒有道理全進了“中間商”的腰包。反觀現實,讀者們參考研讀文獻,動輒要以“頁”為單位向網站方繳費,下載篇幅較長的論文更得花上十幾、二十幾元錢。還有不少高校、科研單位等成果產出“大戶”,因“續費漲價太快”對一些網站望而卻步。與之相對的是,很多原創作者根本不知道還有稿費這碼事,能一次性得到一百塊錢的“檢索閱讀卡”都稱得上“幸運”。這種“吃完作者吃讀者”的行徑,不僅從法律上站不住腳,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知識傳播的門檻,無疑是對論文收錄網站創立初衷的一種辛辣諷刺。
“知網們”要改的不僅是霸道的行為方式,更有自己的運營模式。網站對知識成果進行整理、傳播,賺取一定利潤無可厚非。但學術工作涉及科研、教育等領域,本身就有一定公益性質,賺錢之余,思考如何讓作為公共產品的知識循環起來,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是網站必須扛起來的社會責任。在筆者看來,當務之急就是要厘清“數據庫”來源,拿出保護作者權益的姿態。特別是對論文收錄、收費分成等具體問題,要與作者、期刊等方面共商出清晰可行的規則,而不是自己單方面發個“公告”就了事。
此次知網“翻車”也應成為對整個學術界的一次叩問。眼下,在很多高校、單位的考核中,凡是論文都要“見刊也見網”才算數,期刊也往往以“稿件會被知網錄用”來標榜自身分量,將知網閱讀量、下載量、引用率等作為評價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這種單一評價體系捧出了平臺的壟斷地位,也讓專心學術的人反而成了弱勢群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徹底扭轉觀念,讓學術成果的評價方式更為科學多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己‘熬過的夜’‘掉過的頭發’咋就成了別人的搖錢樹?”這是長期以來,很多研究者的吐槽。今天,趙德馨教授堅定站出來,證明了這種買賣根本站不住腳,但個體式維權終究力量微薄。期待這能成為一個契機,倒逼更多方面行動起來、優化機制,探索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論文傳播方式。
責任編輯:王健